用户登录

*帐 号:
*密 码: 忘记密码?
*验证码: 换一张
下次自动登录(公共场请勿勾选)

没有账号, 立即注册

用户注册

*姓  名:
*帐  号:
*密  码:
*确认密码:
*我已阅读并接受教育人才招聘的 用户协议隐私协议

用户登录

*帐 号:
*密 码: 忘记密码?
*验证码: 换一张
下次自动登录(公共场请勿勾选)

没有账号,立即注册

单位公告:

单位公告:

西北师范大学(Northwest Normal University)坐落于丝绸之路重镇——兰州,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,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,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。
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,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,1912年改为“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”,1923年改为“国立北平师范大学”。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后,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、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,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,后改为师范学院。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,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,1941年迁往兰州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。同时,恢复北平师范大学(现北京师范大学)。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,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,改称甘肃师范大学。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。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。
截至2014年9月,学校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,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,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2.6万平方米;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238.5万元,各类图书文献资料367.7万余册(盘);设27个二级学院,3个孔子学院,开办73个本科专业;有教职工2187人(2015年8月底数据),有各类学生38426人,其中研究生6383人,普通本科学生18963人,留学生280人,继续教育本、专科生12800人。

单位公告:

西北师范大学(Northwest Normal University)坐落于丝绸之路重镇——兰州,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,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,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。
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,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,1912年改为“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”,1923年改为“国立北平师范大学”。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后,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、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,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,后改为师范学院。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,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,1941年迁往兰州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。同时,恢复北平师范大学(现北京师范大学)。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,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,改称甘肃师范大学。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。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。
截至2014年9月,学校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,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,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2.6万平方米;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238.5万元,各类图书文献资料367.7万余册(盘);设27个二级学院,3个孔子学院,开办73个本科专业;有教职工2187人(2015年8月底数据),有各类学生38426人,其中研究生6383人,普通本科学生18963人,留学生280人,继续教育本、专科生12800人。

详细 ∨
/ 基本信息
单位性质:高等院校 联系人:朱老师 何老师 联系电话:0931-7971991 网址:http://www.nwnu.edu.cn

地址: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

/ 关键词
科研经费 福利奖金 紧缺专业 激励政策 高额年薪 紧缺人才 重点岗位津贴
/ 单位简介

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。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,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。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后,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、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,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大下设的师范学院。1939年师范学院独立设置,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,1941年迁往兰州。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,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,改称甘肃师范大学。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。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。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、高等院校建制的“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”,与学校实行“两块牌子、一套班子”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。学校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、甘肃省重点大学。

学校现设18个二级学院、46个系、2个教学部、72个教学科研中心(所)、35个实验室(中心),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、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、16个省级重点学科,20个校级重点学科,5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。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“西藏藏族师资培训中心”、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”、“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”、“国家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”、“教育部电脑捐赠中心”等机构。甘肃省在学校设有“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”、“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”、“甘肃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规培训中心”等机构。

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,从1982年起具有学士、硕士、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。现有教育学、中国语言文学、历史学、数学、化学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 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,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9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,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,55个普通本科专业。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,涵盖了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,涉及25个一级学科。

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,已培养各类学生10万余人。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(市、自治区)招生,现有各类学生35200余人。其中,国家任务博士、硕士研究生3717人,其他各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376人,普通本科学生14420余人,成人教育类学生15690余人。

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、素质高的师资队伍。现有教职工2467人,其中专任教师1238人,教授(研究员)232人,副教授(副研究员)484人, 203人具有博士学位,491人具有硕士学位。现有两院院士2人,博士生导师94人,硕士生导师494人,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6名,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,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2人,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35人、省部级71人,国家级专家8人,省部级专家19人,甘肃省“333”“555”科技创新人才70人。李蒸、黎锦熙、袁敦礼、董守义、李建勋、胡国钰、吕斯百、孔宪武、常书鸿、陈涌、黄胄、彭铎、郭晋稀、程国栋、薛群基、李秉德、金宝祥、金少英、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。

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。近年来。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《SCIE》收录的论文数近年来一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位左右,全国师范大学排名前10位以内。社会科学在西北历史与地理、民族教育、课程与教学论、古籍整理、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、特色鲜明。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,加强应用开发和软科学研究,积极推进成果转化,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,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,同40多个国家及香港、台湾地区共120多所大学、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交流关系,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,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310多人。

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,校园面积千余亩。校舍建筑总面积54.5万平方米,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20.13万平方米,有800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165万元,各类图书文献资料175.06万余册。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、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、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。

学校多次被国务院、中组部、中宣部、教育部、国家民委、团中央、甘肃省授予“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”、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”、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。学校还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奖励,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48项,其中全国“五个一工程”奖1项,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,省科技进步奖58项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,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58项,省敦煌文艺奖14项。

目前,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,努力向以教师教育为主、教育、艺术、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、特色鲜明的西部一流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。

系统反馈

扫一扫

跟踪简历投递状态